AMD
AMD显卡又称ATI显卡,俗称A卡。搭载AMD公司出品的显示芯片。与NVIDIA齐名,同为世界两大显示芯片厂商。不同的是AMD不是只有显卡,而且还出品CPU(处理器),其AMD处理器与Intel齐名,同为世界两大处理器芯片厂商。
AMD与ATI
AMD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CPU、GPU、APU、主板芯片组、电视卡芯片等)、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AMD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AMD显卡又称ATI显卡,俗称A卡。搭载AMD公司出品的显示芯片。与NVIDIA齐名,同为世界两大显示芯片厂商。不同的是AMD不是只有显卡,而且还出品CPU(处理器),其AMD处理器与Intel齐名,同为世界两大处理器芯片厂商。
AMD可以提供高性能CPU、高性能独立显卡GPU、主板芯片组三大组件的半导体公司,为了明确其优势,AMD提出3A平台的新标志,在笔记本领域有“AMD VISION”标志的就表示该电脑采用3A构建方案。
根据交易条款,AMD将以42亿美元现金和5700万股AMD普通股收购截止2006年7月21日发行的ATI公司全部的普通股,总价值达54亿美元。AMD预期将以现金和发行新债相结合的方式支付此项交易的现金部分。若双方交易未能最终交割,ATI将根据并购协议相关规定,向AMD支付1.62亿美元终止费。双方此次并购已在2006年第四季度完成交割。
中文名 ATI显卡
外文名 Array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创办者 加拿大华人何国源等
时 间 1985年
主 攻 图形显示芯片的研发
类 型 新兴高科技公司
简介
1985年,加拿大华人何国源与另外两位华人Lee Ka Lau, Benny Lau一起创办了"Array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简称ATI),主攻图形显示芯片的研发。短短数年间,借助PC兴起的浪潮,ATI成功的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家实力强劲的新兴高科技公司,以视频影像输出处理见长。20世纪末,3D浪潮席卷全球,ATI也顺势成立了3D图形部门,尽管初期的表现并不抢眼,但是稳步前进的技术积累和其在2D领域的专长帮助ATI大规模进军3D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3月的GDC上,ATI的第6代图形芯片Radeon256发布,这次发布成功的造就了其后无数玩家为之疯狂的ATI Radeon系列产品,而其也成为日后能与竞争对手NVIDIA的GeForce相抗衡的强劲IT品牌。该公司2006年被AMD公司收购。
ATI一直是笔记本电脑显示芯片的霸主,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均采用ATI Mobility Radeon系列显卡。此产品与nVIDIA的Geforce GO系列在设计出发点上有所不同,主要针对笔记本电脑的特点,在不提高功耗的前提下优化3D性能。虽然ATI Mobility Radeon不支持硬件T&L,在3D性能上要略逊于Geforce GO系列,但它的功耗只有2.2W,并且带有类似Intel笔记本专用CPU的SpeedStep节能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根据用电情况选择核心频率和电压。
由于以前笔记本主要应用于商业领域,至于笔记本显卡在娱乐,特别是3D游戏方面的欠佳表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人们更关心它的功耗和2D性能,似乎笔记本电脑天生就与3D游戏无缘。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功能不断强大,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大,家庭用户成为了笔记本电脑的庞大消费群体,这样一来,提高笔记本显卡3D性能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最新推出的ATI Mobility Radeon Graphics已经可以达到主流的台式机显卡的水平。Mobile Radeon拥有台式机专用Radeon绝大多数的特性,并且在主板上集成了64M DDR显存。完善的2D效果和超强3D水平使得它已经成为高端笔记本的首选显卡。
PC台式机领域,ATI也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在民用游戏显卡DIY市场,ATI与NVIDIA基本形成一定的垄断格局.而在若干年的消费历练以后,市场基本上形成了ATI精益求精技术成熟稳健的共识。
AMD显卡LOGO替换
AMD显卡在售芯片:
Radeon R5 R7 R9 系列
AMD显卡的命名规则
和nVIDIA一样,ATi显卡的命名也按照了一定的规律进行,对相同核心的不同型号显卡,以不同的命名规则区分开,以方便消费群体识别好显卡之间的级别,下面我们就说说ATi常见的命名规律。
XTX > XT > XL/GTO > Pro/GT > SE
XTX:ATI系列中最高端显卡型号的后缀,如:1800XTX,1900XTX。这个后缀编号都是当时最高端的ATi显卡所配有的。
XT:这个编号比较有意思,ATi和nVIDIA都采用这个编号,但两者表达的意义却不同,用户需要区分开。 在ATi方面,XT是代表了顶级显卡的型号,一般就运行频率稍低于XTX,XT与XTX的关系就像nVIDIA中GTX和Ultra的一样。我们知道的高端显卡就有Radeon X1950XT、Radeon HD 2900XT,它们都采用了XT这个后缀。
而在nVIDIA方面,XT却是代表了简化版,比标准版更低,如GeForce 5600XT,消费者需要区分开来。但在以后的代数中,nVIDIA也很少用到XT这个后缀命名。
XL:用于ATi高端显卡系列的后缀,级别比顶级级别的XT低,主要表现在频率和管线上有所缩水。
GTO:是ATi较为特殊的命名后缀,也是用于中高端显卡系列,其意义就有点类似于nVIDIA的“GS”一样,比XL级别稍低。
Pro/GT:Pro和GT的级别都要低于XT,一般来说,采用同一核心代号的ATi显卡,Pro的级别要稍高于GT,如X1950Pro和 X1950GT,主要表现在运行频率上,Pro要高于GT。但我们需要区分清楚,当采用不同核心代号的ATi显卡时,GT的级别是可以高于Pro的,如 X1650GT和X1650Pro,单从命名上看貌似X1650Pro要高级于X1650GT,但实际却是相反的,X1650Pro采用了RV530的显 示核心,要低级于1650GT采用的RV560,因此X1650Pro的级别要低于X1651GT。
SE:全名为“Special Edition”(特殊版),主要用于ATi中低端显卡系列的后缀。采用这个后缀的显卡在管线上会有所缩减。
以上是过去ATi显卡型号中常见的后缀命名规则,在Radeon HD 3000系列之前,我们都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基本判断出采用了同一显示核心ATi显卡的级别,但到了Radeon HD 3000系列,这种容易被混乱的命名后缀方法被除去了,改而更加直观的命名方法,下面我们来介绍ATi这种新ATi自Radeon HD 3000开始采用了新的命名方式。
例如4850 和5850 都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是升级版,但是不详细 我来解释清楚。
4和5是代表他们是第几代产品。后面的8和9是他们定位是高端。
6和7是中端。4,5是低端产品。
下面在来说4850,4870,4650,4670和5850,5870。5750 5770 4850,4870 前面介绍了 4是A卡的第四代的高端产品,而4650,4670是第四代产品的中端, 然后4450 4350都是低端产品 5850,5870 ,5750,5770 同上一样的区分。
说完了前面两位数字,来说第三位数字了。 例如5850,5870,5890. 前两位一样 说明是第五代的高端产品,后面的50,70,90 就是在高端里面的低 中 高端。 5850就是58系列的低端,5870就是58系列的中端 5890就是58系列的高端。 4850 4870 4890 也是一样的 4850是第四代的低端 4870是第四代的中端 4890是第四代的高端。
融聚分拆
2006 年7 月24 日AMD 正式宣布54 亿美元并购ATI,新公司将以AMD 的名义运作。
AMD 2006 年10 月25 日宣布完成对加拿大ATI 公司价值约54 亿美元的并购案,ATI 也从即日起启用全新设计的官方网站。
根据双方交易条款,AMD 以42 亿美元现金和5700 万股AMD 普通股收购截止2006 年7 月21 日发行的ATI 公司全部的普通股,通过此次并购,AMD 在处理器领域的领先技术将与ATI 公司在图形处理、芯片组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完美结合,AMD 将于2007年推出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平台,满足客户开发差异化解决方案的需求。
AMD 同时将继续开发业界最好的处理器产品,让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技术组合;从2008 年起,AMD 将超越现有的技术布局,改造处理器技术,推出整合处理器和绘图处理器的芯片平台。
2008 年10 月8 日,全球第二大电脑芯片商AMD 闪电宣布分拆其制造业务,与阿布扎比一家简称ATIC 的高科技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名为Foundry 的新制造公司,引起全球IT界的轰动。根据协议,AMD 将把德国德累斯顿的两家生产工厂以及相关的资产及知识产权全盘转入合资公司。AMD 将拥有合资公司44.4%股份,ATIC则持有其余股份。AMD从此彻底转型为一家芯片设计公司。AMD 位于苏州的封装厂并不在剥离之列。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一波整合并购浪潮汹涌而至,传统“制造加 设计”的模式是否在走向终结?
(*2013年2月21日,由于AMD经营不善,被迫被NVIDIA收购AMD的显卡业务系谣言。)
新生力量
1985 年8 月20 日,ATI公司成立。何国源与另外两名香港移民Benny Lau和Lee Lau共同创立了ATI公司(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 。
1986 年ATI 获得了自己的第一笔订单,每周被预订了7000 块芯片,那一年年底,ATI 赚了1,000 万美元。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时候,ATI 营业额几乎达到1 亿美元,跻身加拿大50大高科技公司的名单。
1991 年ATI 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块图形加速卡—— Mach8。这块图形加速卡有板载和独立两种版本,能够独立于CPU 之外显示图形。
1992 年ATI 推出了Mach32A,也就是 Mach8 的改进型。
1993 年,在年营业额突破2.3 亿加元后,ATI 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之后由于股灾,ATI 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在Mach64 诞生后,由其带来的成功,ATI 所有的麻烦都迎刃而解。ATI 开始成立了自己的3D部门,这为后来的ATI 奠定了基础。
1994 年,首块能够对影像提供加速功能的显卡Mach64 诞生。这块显卡是计算机图形发展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Mach64 所使用的Graphics Xpression 和Graphics Pro Turbo 技术能够支持YUV 到RGB的色彩空间转换,使得PC获得了MPEG 的视频加速能力。
1995 年诞生Mach64-VT 版本。其完全将CPU 解压的负担承担了起来,由于VT版本的Mach64提供了对视频中的X轴和Y轴的过滤得能力,所以对分辨率为320x240 的视频图像重新调整大小至1024x768 时也不会出现因为放大所产生的任何马赛克。
1996 年1 月,ATI 推出3D Rage 系列。开始提供对MPEG-2的解码支持。通过后来引入Rage 系列显示芯片的 iDCT 等先进技术更大大降低了CPU 在播放MPEG-2 视频时的负担。
1997 年4 月发布3D Rage Pro。四千五百万像素填充率,VQ的材质压缩功能,每秒能够生成一百二十万的三角形,8MBSGRAM或者16MBWRAM的高速显存,这些数字给了当时3D图形芯片的王者Voodoo以很大压力。
1997 年,在2D 时代非常强大的Tseng Labs 公司被ATI 收购,40 名经验丰富的显卡工程师加入了ATI 的开发团队。
1998 年2 月Rage Pro 更名为Rage Pro Turbo ,驱动也作了相应更新后,性能提升了将近40% 。
1998 年,Rage 128 GL 发布。Rage 128 GL 是首款支持Quake 3 中的OpenGL 扩展集的硬件。
1999 年4 月ATI 发布了Rage 系列的最后产品Rage 128 Pro 。各项异性过滤,优化的多边形设置引擎,以及更高的时钟频率,使得Rage 128 Pro 成了1999 年QuakeCon 比赛的官方指定显卡,更高端的RAGE Fury Pro 是加入了Rage Theater 提高了显卡的视频性能。
1999年,ATI采用AFR技术将两块Rage 128 Pro芯片管理起来,共同参与3D运算,这就是拥有两颗显示芯片的显卡RAGE Fury MAXX,曙光女神。RAGE Fury MAXX成为单卡双芯的始祖,并且也对今后的双卡或多卡并联技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9 年,ATI 在Nasdaq上市,开始以美元计算自己的价值。
2000 年4 月,ATI 的第6 代图形芯片Radeon256 诞生。其提供了对DDR-RAM的支持,节省带宽的HyperZ 技术,完整地T&L 硬件支持,Dot3,环境贴图和凹凸贴图,采用2 管线,单管道 3 个材质贴图单元(TMU)的独特硬件架构。由于架构过于特殊,第三个贴图单元直到Radeon256 退市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程序支持它。Radeon256 的渲染管线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进行可编程的着色计算。
2001 年,ATI 推出了新一代的芯片R200 。
2001 年,宣布自己将采用类似NVIDIA的芯片生产运作模式,开放旗下芯片的显示卡生产授权,让第三方厂商可以生产基于ATI 图形芯片的显示卡产品,以加强自己图形芯片的销售以及缩短图形芯片新品的研发周期。
2002 年2 月,ATI 从R200 向R300 转变的过程中收购了ArtX公司,并将其设计的“Flipper”卖给了任天堂作为其游戏机“GameCube”的显示芯片。
2002 年8 月,ATI显卡芯片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R300 核心问世。
2003 年2 月,ATI 推出超频版R300,命名为 R350 与R360,在市场上仍然获得了成功。
2004 年5 月,ATI 的R420(即R400)发布。
2005 年10 月,ATI 发布R520 。与R420 一样只有16 条渲染管线,在采用极线程分派处理器后,R520 能够最多同时处理512 个线程,先进的线程管理机制使得每条渲染管线的效率大为提升;8 个引入SM3.0 的顶点着色单元,动态流控指令得到了支持,采用R2VB 的方式绕过了SM3.0 对VTF 的规定;采用了256 位的环形总线尽管增加了内存的延时,却灵活了数据的调度;支持FP32 及HDR+AA;而先进的Avivo 技术使得ATI 产品的视频质量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ATI 认为未来游戏将会对Shader 的要求更高,所以像素着色单元与TMU 的比值应该更大。于是R580 采用了48个3D+1D 像素着色单元,却使用了与R520 相同的16TMU 。这种奇特的3:1 架构被证明在如极品飞车10和上古卷轴4等PS 资源吃紧的新游戏中能够获得比传统的1:1 架构更为优秀的表现。先进的软阴影过滤技术Fetch4 则让R580 对阴影的处理更有效率。
2006 年7 月24 日,AMD 正式宣布以总值54 亿美元的现金与股票并购ATI。10 月25 日,AMD 宣布,对ATI 的并购已经完成,ATI 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已经成为了历史。AMD 公司也成为PC 发展史上第一家可以同时提供CPU,GPU 以及芯片组的公司,这在PC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7 年,AMD ( ATI )公司发布了R600 核心。继承了ATI 重视视频播放能力的传统,R600 系列的所有产品都具有内置的5.1 声道的音频芯片,将音频与视频信号通过HDMI 接口输送出去,R600 与G80 一样,都属于完整支持DX10 的硬件设计。64 个US 共320SP,浮点运算能力达到了 475GFLOPS,大大超过了G80 345GFLOPS 的水平。512 位回环总线为芯片提供了更大的显示带宽。采用了新的UVD 视频方案,支持对VC-1 与AVC/H.264 的硬件解码。对Vista的HDMI 音视频输出完整支持,通过DVI ——HDMI 的转接口能够同时输出5.1 环绕立体声的音频和HDTV 的视频信号。
2008 年8 月,AMD公司发布R700 核心。SIMD 阵列扩充为10 组,是原来的RV670 的2.5 倍,流处理器数量也由320 个增加到800 个。而且每组SIMD 还绑定了专属的缓存及纹理单元,寄存器的容量也有所增加,纹理单元相应增加到10 组,总数达到40 个。此外,RV770 的全屏抗锯齿能力大幅增强。RV770 还是保持4 组后处理单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6 个ROPs(光栅单元),但 AMD 重新设计了光栅单元的内部结构,改善了之前较弱的AA 反锯齿性能。R00/670 每组后处理单元内部包括了8 个Z模板采样,而RV770 则提高到16 个,因此它的多重采样(MSAA)速度几乎可以达到以前的2倍。当然,RV770 的反锯齿算法最终还是要由Shader 来处理,而RV770 的800 个流处理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最终抗锯齿性能有不小的提升。RV770 可以依靠800 的流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轻松突破1TFlop 的浮点运算能力。成为第一款成功达到1TFlop 的GPU核心,这是显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并且内建第二代UVD 视频解码引擎。相对于第一代UVD 技术而言,主要在以下有所改进:
1、更好地支持超高码率的视频编码与播放;
2、支持2160P 及更高分辨率视频编码;
3、支持多流解码,即可同时解码多部高清影片,比NVIDIA 在GTX280 上实现的双流解码更强大;
4、继续内置高清音频模块并可以通过HDMI 接口输出7.1 声道的AC3 和DTS 编码音频流。
在制程方面,AMD公司在业界率先采用55 nm 制造工艺的GPU 核心,使晶圆成本得以降低,以控制成本,同时,55 nm 制程的热功耗设计比此前的显卡更出色,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热量和提高超频能力。最后要说的是,RV770 支持DirectX 10.1 。DX10.1改善了Shader 资源存取功能,在进行多样本反锯齿时间少了性能损失。它还能够提高新游戏的阴影过滤效率,进一步提高光影效果。此外DirectX 10.1还支持32 位浮点过滤,能够提高渲染精度,改善HDR 画质。
2010年6月AMD在computex 2010台北电脑展上首次展示了其基于CPU+GPU Fusion融合理念的APU加速处理器。
2011年1月,AMD正式发布世界上首款加速处理器(APU)。这是唯一一款为嵌入式系统推出的APU。基于AMD Fusion技术,AMD嵌入式G系列APU在一颗芯片上融合了基于“Bobcat”核心的全新低功耗x86 CPU,支持DirectX® 11的领先GPU及其并行处理引擎,带来完整的、全功能的嵌入式平台。6月,AMD更趁势推出面向主流消费类计算的下一代高性能AMD Fusion A系列加速处理器(APU)。AMD A系列APU具有出色的高清图像显示功能、超算级的性能和超过10个半小时的电池续航时间,可为消费类笔记本和台式机用户带来真正身临其境的计算体验。
2011年6月面向主流市场的Llano APU正式发布。2012年5月,AMD发布Trinity系列芯片。AMD宣称,搭载Trinity的电脑比英特尔芯片电脑便宜,但运行速度相当。Trinity运行速度比Llano快25%,图形核心的运算速度快50%。2013年6月AMD又推出全新一代APU,分别为至尊四核 richland、经典四核kabini和至尊移动四核temashi,分别成为桌面版APU和移动版APU的最新领军产品。AMD预计将于2014年推出Kaveri系列APU。
2011年10月,发布FX系列CPU,为台式机PC用户带来了全面无限制的个性化定制体验。AMD推出的这款台式机处理器是世界上首款8核台式机处理器。
AMD显卡HD7970
AMD旗舰显卡HD7970
HD7970基于全新的GCN图形构架,拥有超过43亿的晶体管规模。与上代的Cayman构架相比,其运算资源总量提升到了2048个ALU,Texture Fetch Load/Store Unit则提升至恐怖的512个,Texture Filter Unit由Cayman的96个增加到了128个,但同时构成后端的ROP与Cayman维持相同,均为32个。HD7970拥有全新设计的MC结构,6个64bit双通道显存控制器组合形成了全新的384bit显存控制单元,HD7970也因此采用了容量达3072MB的显存体系。
HD7970的默认核心及显存运行频率为925/5500MHz,默认Pixel Fillrate能力为29.6G/S,默认Texture Fillrate能力为118.4G/S。显存带宽264GB/S。拥有3.79T的单精度浮点运算能力以及947G的IEEE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HD7970拥有完整的DRAM及SRAM ECC 保护,支持 Open CL 1.2、DirectX 11.1以及C++ AMP。HD7970的特色由六个主要的部分组成:
1、基于HKMG的TSMC全新28nm工艺。
2、包含了几何引擎、光栅化引擎以及一级线程管理机制的前端ACE( Asynchronous Compute Engine)。
3、负责处理运算任务及Pixel Shader的32个CU(Compute Unit)集群,包含在CU内部负责处理材质以及特种运算任务如卷积、快速傅里叶变换等的Texture Array,二级线程管理机制以及与它们对应的shared+unified cache等缓冲体系。
4、负责完成fillrate过程以及输出最终画面的ROP阵列,显存控制器MC(Memory Controller)以及PCI-Express3.0总线传输控制端。
5、负责视频回放及处理的UVD3.0单元,以及全新的负责视频编码部分的VCE。
6、Eyefinity(宽域)2.0引擎。
7、在功耗控制、实际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可持续扩展等比较实际的方面,AMD的GPU架构设计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